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实习的好帖子,12级的学长学姐也快要实习,故分享之。希望对大家有用。
以下原文:
---------------------------------------------------------------   割--------------------------------------------------------------------------------------

       在没有实习之前,我看过、听过太多这样的观点:“单凭学校里学到的,入到社会后,若不学习,连打杂都帮不上。”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有着一股强烈的求学欲望。
       但入职后,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天天过着没有任何人理睬的日子,甚至连打杂的机会都没有。当初在通知上承诺过的集体培训,也从没见过踪影,甚至连可以学习的文档资料、可以参考的学习计划都难以找到。              我理解不了,不是说公司是最功利的吗,为什么公司招了我们来给我们钱,竟既不教我们东西,又不让我们帮忙,甚至打杂的活也不给?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自然地,我对现状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进而影响到了我的行为表现。有一天,终于有个测试人员要给我讲解产品的功能,但已自学了产品一个多星期的我,对测试人员还像教小孩一样的讲解非常不满,便说了一句:“能讲些更深入点的吗,你讲的这些我都会了!”最后,这位测试人员让我来演示一次,我的操作的过程中却频频出错,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拼命地找借口!
       我如此差的表现和心态,令部门经理很失望,他最终还是批评了我。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如梦初醒。同时,我也觉得很委屈:我只是想学到更深入的知识,有什么错?
等到我终于冷静下来后,我才慢慢的明白了个中道理。 一开始没人理睬是有原因的 。
绩效与能力的限制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慢慢的去探索、去试验,做得不够好了也只是分数低点,甚至做错了还可以重做,仅此而已。但公司不同,一个任务做不出来,不但个人拿不到工资,可能还要连累整个部门甚至公司拿不回款,拿不到钱,大家连饭都没得开。由于分工和考核的需要,公司都会明确规定每个人每个月的绩效(即在规定时间里完成的规定任务数),但许多公司,带实习生,却并不算在正式员工的绩效之内,就算部门经理将其指定为某个实习生的导师。单是为了完成绩效,正式员工们往往就要加班,更加不要说专门抽时间出来教实习生了。而实习生,没有专业的技能,根本帮不上忙,就算有,正式员工们也根本不敢将活派给我们,因为最终负责任的还是正式员工。
公司需要培养新人,培养新人有成本
        我尝试过探问我的导师,我们实习生转正的机会有多大,他答了这么一句:从来都是实习生挑公司,公司一般不会怎么挑实习生的。
        由于本科生有着可塑性强、创新能力足、易于管理等特点,加上整体上培养一名实习生的成本低于招一名有经验的员工,许多大公司还是比较重视实习生的招聘和培养的。 一个公司招一名员工,也需要成本,包括招聘的成本和培养的成本。而培养的成本,是双倍甚至几倍于招聘的:既要计上培养本身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务,又要计上正式员工们用来培养新人的时间的机会成本。将一个新人培养成能担当重任的正式员工,需要那么多的精力,如果公司好不容易将你培养起来了,你却中途离开了,对于公司来说就是一个损失。
而怎样才能将这个损失降低呢?一般公司有两种做法:一为只在需要大量的锁碎、重复性的和不需要太多专业技能的职位上招实习生,本质上只是想利用短期的廉价劳动力,进去了,基本上就只能打杂,而且转正机会不大;另一种则是观望和逆培养,真正有心想培养新人,但不会提供太多的培训,同时观察你的表现,也会不时的提醒你,要主动,让你自己去探索。真正主动地去学习,并下了一翻苦功夫的,你就会得到更多,并因此会对这个公司产生归属感、更加珍惜这个职位。成本是一方面,考核又是另一方面。
所以,如果你进入了一家要求你实习时间较长却在你入职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怎么理睬你的企业,那么恭喜你,这个企业是真正想培养人的。当然,另一面,也提醒你,如果你真的想留在这企业发展,那么无论等侍的过程有多漫长,也要耐下性子来,等下去。
       不心急,不浮躁:不要想着一下子将所有的东西都能学会
         在进入一个企业的初始阶段,实习生们有着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求知欲会得到巨大的满足,从而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激情和冲劲。
         年轻人,有冲劲是好的,但也因为冲劲太足,我们往往会对学习和工作的内容产生过高的要求,从而忽略了许多细节。同时,当可以学习的东西慢慢的少下来后,我们便会感到巨大的不适感。
阿朱在《走出软件作坊》里说过这样的一个观点:
         从了解一个公司、努力表现、寻找机会、试探努力达到、达不到再试探、失望等侍无聊随落玩游戏上网看网页看新闻看小说、寻找跳槽找工作、最终跳槽,正好是10个月的时间。
         想想,真正地融入一个环境,需要10个月那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做到,刚实习不久的我们急什么!
工作许多时候本身就是无趣事的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半只脚踏进了职场的实习生,就不能想着任何时候都可以学习了,那只存在学校里,工作本身就是由大量的重复而组成的。而且,工作当中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真正正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算有时候需要学习,最终也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解决问题本身才是重点。
           当初始入职所带来的兴奋、新鲜和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慢慢退去时,就会迎来无尽的由重复工作所带来的无聊。当无聊感来袭时,请不要埋怨,更不能就此放弃。重复是必要的,工作许多时候是没有学习研究那样的乐趣的,如果不能在重复、烦碎、无聊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就请学会在工作之外寻找新的追求,如果连这也做不到,那等侍你的将会是无尽的绝望——或,如阿朱所说的,无止境的跳槽。
学的除了技术和业务,还有许多
         作为一名从没接触过实际工作的实习生,尤其是技术类的实习生,我们总是会期侍着在实习地过程中学到大量的深入的以前在学校没法接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是,技术、业务其实只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东西的一角,人际交往、处理问题的方法、自我管理的方法等这些相对技术、业务来说较虚的东西,往往会遭到大家的忽略。当然,这些相对较虚的东西,也难以学习,需要的是用心地去体会、反思和总结。
         甚至,更多的是磨练和修炼,而非学习:在重复的工作中磨练耐力、恒力、细心和气度,在繁杂的事务中找到并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与学习的方法。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便是积累:积累人脉,积累见识,积累经历。
主动的请教
           当初我刚开始实习时,完全没有人理,尽管我也在不断的跟自己说,要主动。但当真正要站起来去找老大要活干时,便觉得开不了口了。据我观察,像我这样的实习生,为数还不少,有的甚至连主动的去请教的意识都没有,就一味的抱怨不被重视。
           所以说,主动,是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更多地去反省和挑战自己了。
我也试过鼓足了勇气,走到部门经理之前直勾勾地就问有什么活需要我帮忙,满心以为这么主动会得到赞扬,不想,部门经理只是回了一句话:先不急,先学习吧。
所以说,主动,并不是说刚到公司就向经理要活干,除非招你来真的只是要你打杂的。因为你本身就是一名新人,而新人一开始的任务本身就是先熟悉环境先学习。
主动也要讲究方法
         关于主动,相信有太多的人在谈了,但是,似乎没几个注意到,其实,主动也是要讲究方法的。
        在刚进入公司时,最好先自己先列一个清单,或弄一个思维导图,将自己想要学的、在职位上可以学的都一一列出来。由于我们对职位有着许多的不理解,所以我们以后肯定不会就按着这份清单来学习。重点是在这个列清单的过程,可以让你主动的去了解和思考。经过了这么一翻了解和思考后,你就会对自己要什么、可以在这个公司这个职位得到什么、自己对哪些方面还是完全陌生的、需要去学习的、需要去请教别人的等做到心中有数。 列完清单后,我们就可以拿着这份清单去找上司和导师。一方面,你做了思考后,提问时就会提到点子上,让别人一下子就清楚你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两手空空地去找他们,他们可能只是从很广很泛地回答你,但当你有了这么一份清单后,他们就能实实在在地和你一起分析你的这份清单,甚至说出许多你根本没有想到的或正是你所想要了解的东西。上司或导师见你自己已做了一定的功夫、
          如此有心,一下子对你改观了就立即为你分配更多的培训资源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列清单的方法比较适合于刚进公司时或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时,在平时的请教中,则更多的是要弄清楚你的问题后再去请教,不然就算你再主动,别人也无法给你一个符合你需要的答案。另外,也要考虑上司和导师的时间安排,当对方正在埋头苦干或聚精思考时,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先记下来(我自己就建了一个《疑难集锦》的Excel表,并详细的设定了标题栏),等到对方在开小差或空闲甚至是在吃饭、下班时再请教。
主动的自学
         列了所要学的清单后,就要主动的找上司、导师或其他前辈索要各种学习用的文档、资料,然后自己去探索,碰到有不明白的就先记下,等到要请教的人有空了再集中提问。
许多人在校里习惯了听课、做作业,一去到公司后没了像老师一样教导,就适应不过来。我个人的观点是,无论有没有人理你,都要学会自学。而且,就算公司有培训,但学习还是得靠自己,别想着像在学校里一样,等着别人来灌输。就算分了导师给自己,也要从导师的角度考虑下,不要老是缠着人家。
用心地看侍每一样事情
         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该如何自学啊?
对于这个问题,我将会在下一节详述。在此,先说另一个观点:要用心。当你对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种学习、研究的态度,当你对任何事情都用心时,你就会看到这些事物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我接触过一位担任经理助理的实习生,老是抱怨学不到什么东西。事实上,真的学不了什么东西么?
我曾经的一位部门经理给我看的一份Excel表的截图。做的很专业很细心告诉大家,这份表也是一位大三的实习生做的。在这位实习生还没进入这个部门时,这个部门的内部的文档和一些管理非常的混乱繁杂,这位实习生进去后,自己一个人,将整个部门的所有文档,都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还顺带对部门的许多管理工作进行了梳理和优化。规范化的文档,系统性的可遵循的操作流程,使整个部门的许多管理工作一下子提高了不知多少个档次。这位实习生走后,她留下的成果全部成了这个部门的操作规范。
        同样是“打杂”,同样是没有任何人带领指导,为什么,人家能做到这份上,而我们的许多同学,却整天都在抱怨?
        当一个人足够主动、足够用心时,去到一间新的公司,就会想尽一切可以用的办法,学尽一切可以学的东西。这点上,我很认同Amy姐(http://www.ourdearamy.com/)推荐的《榨干你所能学习的一切东西》。
但是,应该怎样自学、怎样去“榨干”?了解过知识管理的应该都会知道这么一种观点,一个组织里除了显性的知识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的知识。显性的知识易学,隐性的知识如果你“不够聪明”可能连它们的存在也感觉不到。
         当然,我也不是一名聪明的孩子。我当初的一名导师曾经私底下这样责备过我:“大学生嘛,就要机灵点聪明点!别傻头呆脑的等人像教三岁小孩一样来为你讲解。”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刻,所以,尽管可能会引起争议,我还是决定将之当成本节的题目。
         当然,此“聪明”非彼聪明,彼聪明需要的是天份,此“聪明”需要的则只是你足够用心——当你足够用心时,你就会想尽一切可以用的办法,学尽一切可以学的东西。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网站、宣传册、记录、告示、各种报告文档、工作成果… … 想尽一切可用的办法:自己探索、试验,向上司、同事请教,向不同部门的人请教,甚至向自己的同学、老师请教… …
学习一切可以了解到的东西:公司所处的行业、公司本身、各部门,介绍、流程、业务... ... 由于隐性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单靠一些常规的方法是很难掌握得了那些隐性的知识和方法的,这就要求我们得更“聪明”了。
由于我还不算是个聪明的孩子,所以我也一直在努力。这方面的,只能请大家向秋水(http://www.xiaoqiushui.com/)、人月(http://blog.sina.com.cn/cmmi)、阿朱(http://blog.csdn.net/david_lv,更推荐其著作《走出软件作坊》)、Amy(http://www.ourdearamy.com/)等高人们请教了。此外,这些方面我还推荐刘末鹏(http://mindhacks.cn/)、杜牛牛(http://www.duniuniu.com/)和邝其昌(http://blog.163.com/elitekung/)的博客。
          因为是分享,我也简单的说说个人所常用的一些手段和方法:查阅、观察、聆听;模仿、推测、尝试、总结。
        由于其他的还好理解,在此,我想重点说一说其中的这个“推测”。
要会拓展(归纳):
         不要只盯着一点,而要将之放大;看到一样具体的事情,就要将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思考。 比如说,对于一些零散的表格,就不能只是盯着表格本身,要像我上面我提到的那位实习生一样,将之提升到管理的高度。管理的要求是什么?就是规范化、流程化。规范化的一个做法便是分类。又比如PPT,秋叶在其著作一开始就将之提升到了思维和表达的高度,进而引入了《金字塔原理》里的结构化思维的观点                                             要会推测(演绎):
        利用已有的理论,结合一些在现实当中获取(观察、聆听等)得到的现象,推出其他可能的现象,并通过与人交谈、提问、实验等方法来求证。
要会联想:
         看到一点,就要联想到另一点;在工作外看到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想能不能将之引入到我们工作当中。 在向上司和导师请教完并确定了学习的整体范围后,就得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与工作中去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保证高效、准确地完成学习和工作呢?在分享我的观点之前,先说说一般的同学遇到的困惑。 也许,列知识清单、作计划等许多实习生都会做,但据我观察,能将这些清单和计划落实到每一天中的为数却并不多。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验:不知道要干什么,一回到公司就打开QQ,打开微博,GR,更多的时候则是导师让我干活就干活,没有活干了就对着电脑发呆。
         我所加的一个实习生群,有几个天天都泡在里面说着些无聊话,快下班的时候,就集体在里面倒数。
更多的是,在刚进入公司时,很有激情的将清单列了、将计划做了,但只是将它们当成一种临时性的任务,过了就继续过着和尚般的日子,将自己所列过的清单与计划抛到脑后。
         这些,其实与我们没有养成一套可操作的学习与工作的流程有关,通俗的来说,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
         具体的业务、学习与工作内容,是经常变化的。变化则意味着不确定性、不可控性。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可能在一定的情境下我们能保持着对不确定性的敏锐感,但当场境换成是时间跨度极大的工作时,这种敏锐感就极难保持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刚开始时充满激情,慢慢的就被磨了的原因。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将这种不确定性、不可控性减小到最低。
          对于为什么要尽管降低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我想引用一位微博友关于管理学的一句名言:明确一切,清晰地掌握一切动向,周密地预先计算好每一步,尽可能地掌控一切,是每一名高效能人士的共同特征。
那么,怎样才能降低不确定性、不可控性,清晰地掌握一切动向呢?作为一名来自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我的方法是:将外在的工具与自我管理相相结合。
          将外在的工具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简单的来说,就是尽量的将一些重复性的管理事务“委托”给外在的工具,同时,也借助外在的工具,完成一些单靠人自身难以完成的管理工作。
          例如,每天准时的起床对于人类本身来说,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但当我们有了闹玲,我们就可以安安稳稳地醒去而不必担心会错过时间,因为闹钟帮我们分担了提醒的这个任务。
          说到这么抽象的东西,相信没几个人能看得明。包括一些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的观点也一样,说起来很完美,但理解不了的人却完全不知从何下手。
         所以,在这里,我建议,还没接触的同学们,先别理什么“轻重急缓”、“关键路径”等概念,而是先养成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习惯:记录——找个记事本或建个Excel表,上班后先将你当天所要做事情一条一条地写下来,每完成一件事,就将该条记录划掉。
           刚开始时,我们可能会很不习惯,不时的会忘记,这就需要我们不时的刻意去提醒自己。当然,记录并不是目标,记录只是第一步。当你终于做得到不用自己刻意提醒也能保持记录时,那么,就可以理解并进行以下的这些内容了。


A.计划:
         将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一步一步地细分,直到可以执行为止 每个月、每个星期和每天开始之时,第一件要做的事,便是做计划。
        在开始进行计划之前,先准备好所需的工具。
        这里以前面提到的记事本或Excel表为例,进行扩展。下图是我自己的Excel计划板,一个Excel文件包含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日计划和灵感便条共四个Sheet。
         其中我特别的加了一个“灵感便条”的Sheet,其他的计划都是必须执行的,而且有着明确的时间,但“灵感便条”则是用来记灵一些个人临时性的想法。如我们经常会在空闲的时间想到要做某件事,但还不能确定它的执行时间,就可以将之记灵到该Sheet下。等到有时间了再回头检查一下该Sheet,将一些灵感转化到计划中去。
长期计划可以直接采用前面所说过的清单或思维导图中,再将清单和思维导图中的细分项分配到中期计划中去,最后,每天通过日计划将中期计划细化落实。 这里我重点说说日计划。在日计划的Sheet中,标题栏从左到右的属性条分别是:月份、周数、日期、星期、主要内容、类型、详细计划、变更计划、执行结果、执行成果和备注。对于这些属性条的用法,我将在后文中结合具体的步骤进行介绍。
         以上是工具,以下是方法与步骤。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日计划的制订都可以参照这些步骤与方法。
        有了前面的做记录的准备,我们就能轻松地将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和该做的事情全面地列出来了,这其实就是做计划的第一步:结构化地将所有的任务列出来。这一步,可以用记事本、Excel或思维导图,大家可以参考我在前面的一张思维导图。
         将任务列出来后,接下来就是对这些任务进行简单的分类:将内容和性质相近的尽量列到一起。这样,一方面便于我们抽象分析,另一方面也利于我们接下来的时间分配。这步主要是针对Excel表等工具的,如果用思给导图的话,就可以省去,因为思维导图本身就是结构化表达的。
        列任务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件事一点的列,并不能就照着执行。所以,分类后,我们就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细化,找到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一直细化到可以执行为止。
        如果一天之内刚好只有一件事,那事情会好办很多,但在实际当中,我们往往在一个时间段之内要完成几个不同的任务。这个时候,就要学会对事项进行排序了,即确定各项事情的执行先后顺序。当然,确定先后顺序也是个难题,于是人们提出了“轻重急缓”的方法用以解决之。 排序后,如果时间很短、事情很多,还要对每一件事情分配时间。除非是团体性或非得在某个时间点前完成的活动,我一般用不到这步。
        计划做完后,就可以将之录入到计划板中去了。以我前面的Excel表中的日计划为例,在“主要内容”中列出大概的任务;在“类型”中设计某一条任务是学习还是工作;在“详细计划”中写下某一任务的更为细化的步骤或要求;如果遇到计划有变更的,还得在“变更计划”中标明。 到此,计划阶段结束。

B.执行  
       在设定好计划后,就要按着计划板开始执行了。 对于执行,有一个专注原则: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做好了一件再做下一件。有了自己的Excel计划板后,只要我们照着自己的计划表进行,执行完一个计划后再执行下一个计划,就能很轻松的贯彻得了这个原则。

C. 成果记录
         在上面的那Excel表的日计划中,有一项“执行成果”,在这一项中,我是用来记录“执行成果”这个文件夹下的文件名的,这样,就可以将计划和成果对应了起来。在这里,引出另一个习惯:随时将学到的和工作的内容整理后记录下来,形成专门的文档。
        执行结果既可以是学习成果,也可以是工作成果,所以,我的做法是,先在个人的文件夹下,建“学习成果”和“工作成果”两个文件夹,当某个文档是属于学习成果时,就将日计划的Excel表中的“类型”属性改为“学习”,反之,则改为“工作”。
         开始某个知识点的学习时,便在“学习成果”这个文件夹下新建一个Word文档,并用日期和内容命名之,如“0721 开发环境配置学习笔记”。开始工作时候,则在“工作成果”的文件夹下,建立相应的文档。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学习的东西,就算是将所学的东西抄下来也算是一种成果。当然,这只是对刚刚使用这套方法的人来说,对于实习有了一段时间的人来说,就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了。
文档,我将之分为描述性的和流程性的两种。文档的书写,其实也大有学问,在此我只简单的提一提以下几点,更加深入的可以参考《金字塔原理》或秋叶(http://www.70man.com/)的《说服力》等著作。a.分点b.生成目录c.统一风格d.使用表格、标色e.结合PrScrnSysRq键或QQ的截图功能和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
由于涉及到公司的机密,我在这仅以两个临时性的文档为例,给大家一点参考。 最后,对于工作性的成果,要学会将描述性的转变成流程性的,学会将任何需要执行的事务整理出流程。
   
D.循环
         当以上的工作和工具准备好后,我们就可以在每天开始工作之前,先打开自己的计划板,定下计划,然后按着计划板执行。
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新的学习或工作,可以先在“学习成果”或“工作成果”的文件夹下,新建一个Word文档,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随时将执行的结果记录下来。而对于重复性的工作,则可以在“工作成果”的文件夹下,找到与该工作相对应的文档,按着里面总结好的流程来执行。 当然,文档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慢慢的去完善和优化。

E.检查:
         在做完了一件事并完成了成果文档的整理后后,就回到计划板,在“执行结果”中简要地写下执行的结果,在“执行成果”中记下相应的成果文档名。
一段时间之后,比如中午、下班之前,抽时间来检查一下当天的执行情况,将还没执行的计划在“备注”里标记出来,以免在第二天上班之时将这些计划添加到当天的计划中去。当然,最好就是当日事当日毕了。 最后,就是依此循环并不断优化了。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方法,可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Amy姐(http://www.ourdearamy.com/)和朱哥(http://www.cnscorpio.cn/)就分享过,他们的时间管理基本是依赖于Google日历、Gmail和Google Docs——利用Google日历做计划(还有自动提醒功能),利用Google Docs进行记录(还能在线多人协作),利用Gmail来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还能随时转发、自定义收信规则和设置标签)。
         我的方法还只是局限于单机,他们的方法却已建立在了互联网工具之上,无论在家还是在公司,都可以随时办公。也更规范化,甚至还可以与他人分享。每次登录后才能操作也保证了安全性。
          当然,工具只是载体,关键是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和工具。
要及时让上司知道
         在广州实习时,刚接触职场的我,秉着“多听少说”的原则,埋头埋脑地学了两个星期。但最后,两个星期内,我不但接不到任何工作安排,还受到了主管的责备,说我不够主动。我也接触过一些像我一样的同学,自己的确是有行动,却得不到上司的认同。最近Amy姐推荐的一篇关于是去跨国公司、小公司还是创业的文章也有提到,许多人不喜欢外企的那种什么事都要写report的做法,认为那只是在邀功、讨好上司。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沟通的问题。站在上司的角度,他需要作出决策,而决策的前提便是掌握尽量多的信息,但上司其实也很忙,那么多员工,他不可能做得到一个一个下属的找出来聊天听汇报。所以,作为实习生的我们,如果不及时的让上司知道,自己已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上司们怎么知道我们已有哪些还缺哪些,又怎么去为我们安排资源和工作?
         明白了这一点,当我来到深圳后,就很聪明的将自己的计划与成果记录下来,然后定期的将之打包发送给我的上司和导师。果然,我的上司不但表扬了我、让我将所得分享给其他实习生,还在恰当的时候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分配给我。所以回过头来,前面提到的计划与记录其实不仅仅是为自己服务的,还是为自己的上司甚至同事服务的。
         另外,其实单纯的发计划和成果的记录给上司,可能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也不适合每一个人。前面提到的在学习开始之前拿着清单去找上司和导师、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碰到疑难了去找上司和导师,甚至在吃饭、开会等的时候向上司和导师发表你自己的一些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总之,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行——让你的上司和导师知道,你干了什么、在干什么、将要干什么、需要什么、可以为大家干什么。
要分享
        及时地让自己的上司知道是一方面,将自己的所得与同事们分享则是另一方面。有一些同学,包括我自己,有过这样的疑虑:自己好不容易掌握到的东西,说给了别人听,自己不就失去了优势了吗?
对此,用Amy姐的一句话来回答:分享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对于分享有哪些好处、应该如何分享,Amy的许多博文已作了充分的阐述,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也听过一些同学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当有一天你遇上一些借花献佛的人,你就不会这么轻松的说分享了。若真的遇到这样一种工作环境的,也请不要拒绝分享,而是要学会有技巧地分享:在向同事分享之前,先将自己的成果汇报给自己的上司和导师,最好就是像Amy姐所提倡的那样,将自己的成果发表到博客上,那样,既保护了自己的成果又做到了分享。
当然,公司机密性的东西,是不能向外透露的。
要平衡自己的和团队的需求
        我曾经试过,在以程序员的实习生身份进入一个部门后,就立即请求部门经理让我转到其他一个我向往的职位上去。最后,经理送了我一句话,这一句话,彻底的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不要只是盯着自己的需求。
        抓虾的创始人在总结其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原因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前我做的东西是我喜欢的。现在我觉我做的东西应该是市场需要的,大家喜欢的”。希望大家都能在实习的学习与工作之中找到平衡点。

评分

参与人数 2学分 +18 收起 理由
service + 12 赞一个!
admin + 6 感谢您为软院筒子们提供有用信息!

查看全部评分

共收到 6 条回复
feiyu · #2 · 2013-3-15 23:4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  顶起~   
清风徐来 · #3 · 2013-3-16 16:54:56  回复 支持 反对
很受益,说到了要害处!
lk197 · #4 · 2013-3-20 18:00:45  回复 支持 反对
谢谢楼主了
aijinpeng · #5 · 2013-3-26 20:35:07  回复 支持 反对
帮顶,顶顶顶顶!!!!!
tingtt88 · #6 · 2013-5-29 20:55:25  回复 支持 反对
又看了一遍,最后一句话:不要之看着自己的需求~
堇飏 · #7 · 2013-6-24 22:3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谢谢楼主 赞
回帖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Command + Enter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